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演化學說:達爾文之旅

以前都以為演化這裡可以講很久談很多,但其實咻一下就結束了。不過演化是個蠻抽象又容易有迷思概念的單元,如果只是單靠老師說明可能無法釐清一些觀念,也無法理解當初達爾文的經驗。閱讀文本其實是個好選擇,但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能力還有待培養。課本的胡椒蛾是個經典例子,但跟達爾文又有點脫鉤。

這兩年我試著設計一個演化的活動,讓這個活動可以和達爾文搭上,又能點出天擇說的內涵,所以就想起了大學時的一個演化小遊戲,有點忘記了但印象中就是拿叉子、湯匙去撈地上的豆子之類的。後來又看到康軒提供香絲島與m&m島的小活動,但覺得材料不是很好用,就靈光乍現改版了。

我設計了一個達爾文之旅的COSPLAY,角色有:
1.偉大的達爾文本人:這麼神聖的任務,當然就是由我來扮演。
2.十分相似的鷽鳥:這麼吵雜又愛吃東西,當然是........學生們啦。
3.加拉巴哥群島:實驗室的六張桌子,分三個島,豆豆島、管管島、球球島。
4.不同的喙:我買來了金屬餐具組(有叉子、湯匙、筷子)+鑷子+試管夾,共五種。
餐具組一組約30元,我買了40組,反正可以重複使用很久。













5.不同的食物:豆豆島為紅豆、管管島是剪斷的吸管、球球島是遺傳實驗用的乒乓球。
豆豆島的食物

管管島的食物

球球島的食物
劇本則是這樣,這一天達爾文到了加拉巴哥群島,看到島上有一群啾啾叫的鷽鳥(這時候學生通常機哩瓜啦的吵)。他發現這些鷽鳥都長得非常相似,為什麼呢?

因為課程有先上過,此時學生會答:因為有共同祖先。

接著就說因為推測有共同祖先,所以來源地應該是一樣的,你們從那裡來呢?

學生答:教室~~~~

其實教室就是當時的美洲大陸,而實驗桌就像是加拉巴哥群島。

然後達爾文又發現這些鷽鳥都有不同的喙

此時請同學分配桌上的工具,盡量讓數量平均。然後可以問,鷽鳥來自相同的祖先,可是為什麼有不同的喙?

學生:因為遺傳造成的個體差異。

接著就是達爾文的推測啦~他發現島上的食物有一些不同,而鷽鳥數量會不斷增加,此時能不能得到足夠的食物就攸關生存了。所以將開始進行食物爭奪戰。

有20秒的時間讓每個同學搶食,搶食之後計算數量,每個島上取得食物最少的同學被淘汰,而每個島上取得食物最多的同學可以繁衍後代。

整個過程都可以看到鷽鳥間的競爭阿~~~


也就是被淘汰的同學要更換工具為繁延後代的同學手上的工具(有點繞口令XD)這裡比較重要的是提醒其他同學不能更換工具,否則數量會很混亂!整個過程只有被淘汰的同學換工具!

就這樣視時間是否充足可以操作4~6回合,每回合都統計各種工具的數量,就可以發現誰慢慢占優勢,而誰慢慢被淘汰。

可以改善的是,同學除了不同的工具外,還會有不同的捕食技巧,這必須被克服才能讓結果顯著,也就是說,紅豆跟乒乓球的部分,不能靠著盆子邊緣用撥的!這可以在各桌設一個島長來負責監督。





最後就是統計結果跟討論,根據以往的經驗,豆豆島優勢種是湯匙、管管島優勢種是鑷子、球球島優勢種是試管夾。當然有時候因為取食技巧(根本大犯規)會使結果不同,但可以請犯規的同學說明他的取食方式,藉此說明除了構造的影響外,技巧也是關鍵因素。







最後的檢核就是學習單了,學習單上有些題目是要同學去討論回答的,可惜這兩年都沒有把他們書寫的成果掃描下來~~只能附上空白的學習單囉!
達爾文之旅學習單


最後一樣可以自評一下這個活動的優缺點。

優點
1.學生能透過角色體驗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的經驗,結合科學史。
2.因為活動體驗更加深天擇說的過程印象,將天擇說的內容動作化。

缺點:
1.討論的內容可再做延伸、活動流程與秩序有很強的關聯,要先做好班級經營。
2.遊戲細節可以更明確。

總體來看,這個活動算是短短幾年教學經驗中,自己覺得相當喜歡的一個單元,但是因為我們學校班級人數已經減到25人上下,如果要分成三個島,其實鷽鳥數量是很少的,往往到第3輪開始就每個人都拿一樣的工具了,覺得有點可惜。





分類跑台系列之脊椎動物篇

植物界與動物界的內容很多,資料也很龐大,要上完這個單元往往耗掉很多課,但當老師講完最後一個生物的特徵時,學生還記得第一個生物的特徵嗎?這是我心中的疑問。

因為一週只有三堂生物,過去兩年在脊椎動物這個單元我都選擇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海報,然後很快速地完成後進行報告(教書前兩年選擇用PPT講不停),雖然比老師一直講好,但是因為這樣的方式使用不夠頻繁,所以台下的同學未能認真聽講,台上的同學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最後結果只能說普普通通。

今年因為時間更緊湊,又因為行政少了很多準備的時間,情急之下就豁出去試試看用月鈴老師的不讓你睡教學法搭配活體+標本的解說。會這麼做有一部份也是因為教育部推服務學習活動與課程結合,而我們學校申請到的計畫就有一部分是做土城南甘步道生態導覽,請見下圖。
這是我們科遊社同學為七年級同學解說南甘步道植物的紀錄。
這是我們科遊社同學為七年級同學解說竹子的紀錄。但同學不
習慣運用到背後的竹子來做講解,整個解說過程有點像在背稿。





























這樣的服務學習活動輔導的教授們還蠻喜歡的,但我一直覺得他沒有真正跟課程結合,一來是因為無法所有同學都擔任解說關主,二來是南甘步道的生態未必與課本內容連結。不過因為承辦這個業務,又想把它更普及,最後就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每個人都能解說.......GOOD!那不就是不讓你睡教學法嗎?!所以這次做了大膽的嘗試。

我的流程是這樣的:
1.先將不同脊椎動物的特徵印成小字條,並印一些生物圖卡。
如:生活史有兩個時期,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
2.將字條裁切後與圖卡混在一起上課時發給學生(字卡+圖卡數=班級人數),使每個人都拿到一個重點或圖卡。
3實驗室內六張桌子上擺放脊椎動物標本、模型或活體,學生必須找出自己拿到的重點或圖卡是哪一類動物的特徵才能進教室。
4.進教室後必須找到對應的類別就坐,一桌大概就會有4~5人,完全是隨機分組的。
5.接下來有5分鐘時間給各桌整理,整理內容就是請每個人指出自己的重點或圖卡在課本的哪個地方,並依序貼到海報紙上。貼完後必須思考自己要如何運用桌上的標本解說這些重點。
專家桌必須要依序整理自己拿到的重點,指引同桌同學找到
重點然後張貼在海報上,並運用標本說明重點特徵所在。
6.各桌分為2人對2人(或3人),一協調出一半的人先當桌長(負責解說),另一半的人當遊客(到各桌聽解說),解說時間3分鐘。
專家桌的桌長們必須討論要如何解說自己桌的動物。
7.每位遊客除了自己的專家桌之外,要聽五組的解說,所以會花掉15分鐘,接著桌長與遊客角色互換,又15分鐘,一共30分鐘。加上專家桌討論、過程中換組的時間拖延到,一堂課45分鐘似乎剛好。
桌長為遊客們解說動物特徵,工具包含海報與標本。
整個解說過程紀錄如下:

爬蟲組使用的是寵物玉米蛇
如果要我自評這個教學歷程的優缺點,那可以概略整理出以下幾點:

優點部分
1.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沒有人被忽略。
2.切割成2~3人一組,可以在口說時壯膽補充,又不會因為人多而有人可以放空偷懶。
3.用概念條搜尋課本,增加課本的使用度,又可以形成隨機分組。
4.標本與活體的使用,加深印象。
5.遊客需將桌長解說的重點在課本上畫下來,不添加額外的作業負擔。
軟骨魚綱特徵少,分組中就多了圖卡

   缺點部分
 1.概念條分組後需確認學生檢索是否正確,這次有發生學生把蠑螈貼到爬蟲綱,我最後才發現>"<
2.桌長口說能力不一致,使遊客的收穫並不對等。(但我想說與聽都是一種練習)
3.標本與活體取得不易,且跑台過程中易有損壞。
4.利用概念條檢索分組前,應讓學生先行預習,過程才會快。
兩生綱

爬蟲綱,他們把蠑螈貼錯了

硬骨魚綱
這個方法最早被我使用在植物界,再來才是脊椎動物,然後無脊椎動物,最後用在生態系這個單元,雖然不到完美,但經過幾次的試驗後,學生有越來越熟悉流程,口說與傾聽的能力也有加強。在教師部分,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大單元的進度,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學習成效有待段考來檢驗了。(解說過程的合作與分享,才是更重要的學習成效我想~~~確實有些程度中下的同學試著開口解說,雖然很卡,但我有看到他們的嘗試)
硬骨魚綱

哺乳綱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循環系統也來跑個台

這個課程肇因於老師實在已經不知道要怎麼上課輔了,情急之下只好急中生智,試試看跑台吧!所以就開始想循環系統有哪些可以玩的東西。當然要參考文獻一下,看到阿簡學長曾經設計過一系列循環系統的探究式課程,就把一些部份拿來玩。

請注意,這是第八節課的課後輔導,沒有寫講義或考卷,我個人已經覺得自己真是很偉大!畢竟我們學校課後輔導是自由參加,合班實施,會留下來的基本上...加上不能上新進度,只能給點不一樣的!


這次的六張桌子,一樣有六種東西,搭配一張學習單:
 這桌主要是讓他們自己觀察自己的靜脈,透過綁橡皮管去觀察靜脈浮現的位置,然後進而探討靜脈的血液流向。
 然後這桌是已經想不到活動了硬湊數的,桌上給了好幾張問題小卡,主要是關於循環系統的一些常識問答,像說:為什麼跑步都是逆時鐘?為什麼手會麻等等。

 這桌則是要觀察小魚尾鰭的實驗,因為很多老師覺得要用到小魚很麻煩所以不做,導致這些學生看到小魚的反應非常嗨,整個就很認真。雖然說他們的顯微鏡操作技術實在是....

這桌則是讓他們近距離觀察心臟的模型,可以拆開再自行組裝,去看心臟有幾個腔室,瓣膜的位置及功能等。因為這些模型長期放在實驗室內卻不使用,感覺相當可惜,特別安排他們出場亮相,我真是用心良苦。






接下來是聽心音的部份,用意只是讓學生聽聽自己的心跳聲,然後判斷一次心跳會有幾個聲音,可惜是因為其他桌有點吵,導致這桌的成果應該不太好,但學生帶起聽診器就會莫名開心,就由他去了。

另一桌是觀察人體血液抹片,主要是想訓練學生邊觀察邊繪圖的能力,如果能畫出點圖更棒。但結果只能說,這些課後輔導的學生真的不是千里馬,有畫圖已屬萬幸!血球還是用原子筆畫出一圈一圈的東西,實在是很無言。

不過因為是課後輔導,也沒什麼成績壓力,所以提供給學生另一種可能的上課模式,他們還是很開心的。

閱讀、觀察,看得見的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一直是個比較平鋪直述,概念內容又很瑣碎的單元,如果只把範圍侷限在課本,就顯得和生活非常脫節。記得很久以前,大概還在大四教材教法的時候,復興國中的月鈴老師曾經分享過,給學生觀察雞的內臟。所以這學期除了針葉林同學提供的消化系統之旅─把消化系統介紹包裝成旅行團出遊之外,還安插了一堂實驗室的課程,觀察雞的消化系統。

事前的準備當然不能少,委託我媽幫我去收購雞內臟,屠宰場的老闆還一度以為我媽是衛生單位,不肯給。最後表達是單純實驗觀察,才以一副十塊錢(真是有夠廉價的)收購了六副,但或多或少有掉寶....大概被大陸黑是買去器官移植了吧!只好趁老媽自己在宰雞的時候(鄉下嘛,還是會自己準備牲禮),請她保留了一份完整的內臟,包含脾、肺、食道、嗉囊等等都在。

為了怕這個活動被投訴太血腥(看過昌宏學長的分享,我發現我多慮了),進實驗室時,花了大概五分鐘,讓學生感謝這些雞的犧牲,並告訴他們這些機並不是為了這堂課而被屠宰,生命教育了一下。同時也請不敢觀察的同學可以到閱讀區閱讀相關書籍(圖書館其實有很多消化的書籍可以借)。


這次的活動,第一個就是給學生一份雞的消化系統圖(網路上下載的,很清楚),然後還有一把小標籤,讓學生邊觀察時就一邊把標籤插到定位,當然我自己一開始有先嘗試過,最終成品就像這樣:
砂囊的部分有特別剖開,讓學生討論為什麼裡面要有小石頭?然後給他們的資料裡其實就有答案。
當然這一份是最完整的,所以歸老師使用。很多學生說:蛤,雞胗我吃過,原來裡面長這樣喔!我以後不敢吃了....

學生使用的則是比較精簡的,在課堂開始之前,我都統一擺在後面架子上:
雖然殘破了一點,但該有的主要器官還是都在的!








































接著就給學生實作,事前就有請他們戴手套跟口罩,聰明的就會照做,沒帶的就....只能忍耐!
這是最後一個實驗的班,平常十分愛吵鬧,但看到實體出現在眼前,卻變得十分專心。還會一邊看圖一邊討論,到底這是什麼臟?

除此之外,完成了標籤,還有一張學習單等著他們!這張學習單有一些比較開放的問題,但參考的資料裡其實都有一些提示,比如說:人家說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臟到底有什麼重要功能?

或者是問說:雞的砂囊裡為什麼會有小石頭?有什麼功能?諸如這類型的題目。桌上的資料就是從一本本的書上或網路上印出來的資料,希望除了課本之外,能有延伸的閱讀。

但最後感覺是時間上的限制,學生在學習單上的回答都有那麼點掉漆,無法達到他們完美主義老師的要求。但至少過程是很順利的,也許明年可以再來一次。你看畫面中穿著外套的布農小勇士,平常上課都在神遊,看到實體整個就像被電到,精神都來了!

最後比較可惜的是在學習單的部份忘了拍照就把作業還給他們了,雖然說題目的設計跟時間的預留都還有待改進,但整體而言這個安插進來的課程,還算能結合生活與觀察,閱讀的部份就需要再加強,繼續努力!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水中小生物大搜密

以往觀察水中小生物最苦惱的就是看半天卻找不到東西,參考許多人的做法之後,發現了有極為聰明的方法─咖啡濾紙。所以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去找有種睡蓮有喝咖啡的阿舅最適合不過了,這次採水樣的地點包含:
我家浴室排水口,看起來藻類非常豐富阿




















印度杏菜的澡盆,光用肉眼看就覺得十分精采。

荷花的窩,表面一層白白的,應該有草履蟲吧!






























利用咖啡濾紙濃縮之後,就是保存了,以往密封的狀態下小生物會因為缺氧死掉,所以採集時感覺很豐富,觀察時卻空無一物(有押韻耶)。所以這次裝進保鮮盒的時候,特地丟進了幾根水草,稍稍維持氧氣量。


濃縮後的水樣,仔細看是可以看到水蚤在裡面跳動的。















接著就是觀察了,濃縮水樣中最豐富的是這個小傢伙:
滿滿滿的新月藻,想不看到他都難阿。
















接著就是東找西找,因為沒有太多絲狀藻類,那些會動的小生物暢行無阻,所以超級難觀察。但是有學生觀察到一群草履蟲在亂舞,可惜我忘了拍照存證,真的是很酷。這次觀察到的還有常客─水綿:

水綿:你看我是不是很夠意思,
每次做實驗都會準時參加。
















還有還有,這傢伙的出現頻率超高,像水蚤又不太像,也不像輪蟲,我懷疑應該是傳說中的介形蟲!我大概需要一本小生物圖鑑(認真貌):
嘿嘿,猜猜我是誰,包你猜不到!
















另外還看到這些小朋友:
100X新月藻,真得是很可愛。
運氣來了就會看到,鐘型蟲,略為透明的外型
實在不是很容易觀察。應該是100X

400X下的鐘形蟲寶寶,顯微鏡的品質不太好,
相機的品質也不太好,
最後結果就是照片的品質也不太好XD
游來游去超難拍的草履蟲們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悽慘的馬利筋奮力抵抗蚜蟲大軍

上週一群樺斑蝶瘋狂的啃食我的馬利筋,不久就鬧饑荒啦,所以大部分的蟲這次就不見了,夠大的話,他們會選擇化蛹(有點發育不良啦!)就像這樣子:

這是兩種蛹型之一,粉紅色的。





















這是另一種,綠色蛹型。




















不論綠色或粉紅色,斑蝶的蛹都擁有很棒的金屬光澤,看起來晡拎晡拎(bling),很炫麗。斑蝶的蛹絕大多數都是吊蛹,也就是用一根絲倒吊著的類型。相對的許多鳳蝶的蛹是帶蛹,絲是從胸部衍伸出來斜掛在枝條上的,以下做個簡單的圖示:

這樣有沒有非常淺顯易懂呢?












好吧,但樺斑蝶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已經被啃的光禿禿的馬利筋,苟延殘喘之際,還要對抗蚜蟲大軍阿!真是肉被吃光還不夠,連血都要被喝乾了!但是近看蚜蟲,其實他們長的蠻可愛的:
黃黃的是不是很可愛。




















維基百科對蚜蟲的介紹還蠻清楚的,對他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包含蚜蟲吸食樹液是被動式的,還有腹部那兩根黑黑的應該是腹管(可以分泌禦敵物質)等等。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9A%9C%E8%99%AB#.E8.BA.AB.E4.BD.93.E6.9E.84.E9.80.A0
網站在此,意者請內洽。
最後再補上一張可愛的小蚜蟲吧!只是可憐了我的馬利筋。
看來他已經無力反擊,節節敗退了!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十月!樺斑蝶大爆發的季節!

上學期因為養蝴蝶學習單成效還不錯,所以想要自己做出一個小的網室,搭一個迷你蝶園,但人算不如天算,根據食草賣家說法,沒有個六坪蝴蝶是很難產卵的,而我的簡易網室(蚊帳)大概也才兩坪半吧!在這裡羽化的蝴蝶還真的都沒有產卵。所以我就把網子拆掉了,這幾天回家的時候卻發現,樺斑蝶來了!樺斑蝶來了!樺斑蝶來了!樺斑蝶來了!樺斑蝶來了!
興奮之餘,卻發現馬利筋在高呼:救命阿!為什麼咧?因為樺斑蝶幼蟲真的多到不像話:

see,這就是馬利筋的處境,
完全被樺斑幼蟲啃光了!























終齡幼蟲,還好牠長大了,不然都已經要鬧饑荒了。

造成飢荒的元兇,吃飽飽準備化蛹了!
樺斑蝶蛹相當漂亮粉紅色帶屬光澤,希望下週可以拍到。

大概是三齡蟲,我看是差不多鬧饑荒了,
他跑到馬櫻丹上面磨蹭,找不到食草阿!
馬櫻丹:雖然我們都姓馬,但是你吃了會死翹翹啊!

















我們學校其實也種了不少馬利筋,不知道有沒有樺斑蝶來產卵。如果沒有我應該摘一些回家讓這些蟲寶寶度過飢荒,也算是賑災啦!

幸運的一批幼蟲,都已經掛在葉子底下準備化蛹了。
不知道下禮拜回家,滿株的蟲蛹會不會很壯觀。

如果都只給各位看蟲子,那你一定無法了解馬利筋的痛,所以囉,特地送上一張馬利筋悽慘的情況,千萬別懷疑,畫面中一片葉子都沒有的就是它:
有沒有很誇張!我都聽到它在哭泣了!
拜託蟲大哥別再吃我啦!嗚嗚嗚
然後意外的發現,除了樺斑蝶,還有一批可愛的小嬌客,雖然一般人覺得牠是害蟲,但仔細看一下,還真是可愛啊!他們是~~~蚜蟲:

我吸我吸我吸吸吸~~~
爬來爬去的很像小朋友聚在一起玩
蚜蟲托兒所XD


總結來說,馬利筋是個好植物,可當蜜源植物誘蝶,又可以引來蚜蟲,樺斑蝶幼蟲食草,種子又會空飄,特殊的骨葖果等等,如果要給學生觀察,還真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好種植,又不佔空間。